11、我是如何写英语作文的(二)—— 从一篇Issue作文谈如何整理清晰严谨的思路

  在进入本章节之前,大家必须回到前面第五节“Affirmative 模式和Negative模式之实例”,重温一下我所写的那篇标题为“Only Through Mistake Can There Be Discoveries and Progress”的文章,即那篇对论题基本上持全盘否定的文章。

  首先必须声明的是,这篇总数为1548个英语单词的文章不是、也不可能是在实战状态下写出来的。我写作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检验自己能否通过严谨的逻辑思维写出一篇独辟蹊径的作品,检验自己通过散发式的思维到底能产生出多少个支持自己立论的论点,以及检验自己是否有能力将诸多论点错落有致地组织成一篇well-structured的文章。

  本章节的重点将不谈这篇文章的语言特征,而是重点追踪该文的思路是如何成形的,以及这些思路又能如何揭示出一个人逻辑思维的严谨性。

  一般考生看到“Only Through Mistakes Can There Be Discoveries And Progress”这一题目后,在“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一常规思维定势的支配下,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对这一立论的支持。但是,任何一篇令人拍案叫绝的文章应该是与众不同的。当然,这种与众不同不应该是钻牛角尖式的,而应有鞭辟入里的论证作为依托,做到丝丝入扣,入木三分。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可以按照“Only Through Mistakes Can There Be Discoveries and Progress”这一题目所包含的深层命题原则来拟定一个类似的题目,即“唯有通过道德失足才能成为一个有高尚情操之人”,并通过类比的方法来说明我们所要真正讨论的对象。

  显然,铸成道德失足与变得情操高尚是两个互为独立的过程,彼此间可以存在因果关系,也可以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首先,道德失足是一回事,它本身并不能自然而然地(automatically)或必然地(inevitably)导致一个人在情操上变得高尚起来。如果认为所有道德失足者最终都能变得情操高尚起来,这是一种一厢情愿式的天真和幼稚。事实上,有许多道德失足者会像某些吸毒者无法接受戒毒那样,有可能甘愿自暴自弃,一味地沉沦下去,直至成为彻底的堕落者。因此,不是所有的道德失足都能导致一个人形成高尚的情操的。如果再进一步断言,一个人要想变得情操高尚,唯有通过道德失足这一途径的话,那将是错上加错。

  要从道德失足发展到情操高尚,至少还需要经过二个步骤,或者说具备二大要件。一是道德失足者必须具备道德良知和具有改过自新的主观愿望;二是道德失足者必须拥有改过自新的客观能力,并通过这一能力将主观愿望转变为客观现实。在这种情况下,铸成道德失足才能成为培养高尚情操的一种途径,但也仅是各种途径中的一种而已,且绝不是唯一的一种途径。父母的正确引导与教诲,接受良好的教育,对法律的畏惧和遵守,对我们同类的同情和关爱,凡此种种都是形成高尚情操的途径。

  同理可证,“唯有通过犯错误,才会有发现与进步”,在我看来也是一个成问题的(problematic)的命题。犯错误是一回事,取得发现与进步是另一回事。两者间或许有联系,或许并没有联系,取决于在犯错误向着获得发现与进步的转变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些关键的步骤。因此,我在这篇作文中所要做的就是以严谨的思辨对这一命题的诸多方面进行审视与剖析,并将这种思辨与剖析结果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地呈现出来。

  因此,在全文7段文章中,我从正反两方面作了如下阐述。

  在第一段中,首先指出,“通过犯错误而取得发现与进步”这种观念在大众思维中的广为流传,并通过二个具体事例来让步承认(concede)这一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但很快笔锋一转,指出这一观念是不能被当作一种普遍真理的,并用一个设问句(rhetorical question)就揭示出了其本质上的荒谬性。

  第二段文章以科学研究为例,通过指出某些在不涉及犯错误这一手段的情况下取得科学发现和进步的情形,从而证明犯错误并不是取得科学发现和进步的唯一途径。

  第三段将原命题进行引申,进而指出错误并不能自然而然且不可避免地导致发现与进步。并且进一步指出这一命题有可能带来的两种危害,并对两种危害中的第二种进行了细分(subdivision)。

  第四段很细腻地探讨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当一个人预见到犯错误的代价远远超过有可能获得的发现结果所带来的益处时,如果还坚持蛮干下去,将是极其不智的。在接下来的第五段中,告诫人们应谨防有人打着“发现”和“进步”的幌子对“犯错误是情有可原的”这一原则的滥用。

  第六和第七段重申,犯错误既不是取得发现与进步的唯一途径,也不是主要的途径。同时指出了导致发现和进步的诸多正面原因。最后,归纳了题目所包含的命题的两大缺陷并对其进行了批判。

  总体而言,整篇文章在其所设定的各种前提(premise)下显得甚为严谨,甚至无懈可击。文章中的逻辑推理是一种advanced critical reasoning,带有较强的学术思辨色彩。文章中的思维模式是典型的英语思维模式,尤其是在最后一段文章中。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三街9号金隅嘉华大厦A座808B

电话:(010)-62968808 / (010)-13910795348

钱老师咨询邮箱:qian@proftrans.com   24小时工作热线:13910795348

版权所有 北京嘉文博译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嘉文博译翻译分公司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38804号